2017年02月10日

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義



心靈的美源於靈魂深處的愛。愛可以是寬廣的,也可以是小我的。愛可以是偉大的,也可以是平凡的。愛可以是綿長的,也可以是短暫的。愛可以是甜蜜的,也可以是苦澀的;愛可以是真心,也可以是假意的;愛可以是深刻的,也可以是淺薄的;愛可以是深情的,也可以是淺顯的;愛可以是細膩的,也可以是粗鄙的。

普希金—俄國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,用畢生的精力,寫了無數愛的詩篇,為愛而生,為愛而死。“我曾默默無語地,毫無指望的愛過你。”這是出自他所寫的《我曾經愛過你》的一句詩。不管,這首詩是寫給誰的,只要我讀到這句詩時,就能深深的陷入它所表達的情感裏。一個人深深的愛著另一個人,而被愛的人卻不愛自己,那種義無反顧,那種心底裏流出的無奈與心酸,痛苦與絕望,那種一往情深,該是一種怎樣複雜而悲傷的心情。

普希金曾寫過一句詩:“誰能不遲不早地成熟,逐漸對生活不幸學會忍受,誰就是幸福”。人生,誰沒有經歷過磨難,誰沒有被生活欺騙過,誰沒有被現實的無情狠狠的拋棄過?只是,經歷了夏的繁華,秋的悲涼,冬的寒冷,冬天來了,春天還會遠嗎?幸福,就是在你忍受生活無休止的磨難,在你愛上生活的時候,在你明白生活如一碟碟酸甜苦辣的菜肴,只要你習慣並愛上了這不同口味的菜肴,才能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義。

“哦,再見吧,大海。我永不會忘記你莊嚴的容光,我將長久地,長久地傾聽你在黃昏時分地轟響。我整個的心靈充滿了你,我要把你的峭岩,你的海灣,你的閃光,你的陰影,還有絮語的波浪,帶進森林,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。”普希金熱愛自由,在當時沙皇的暴政下,他感受十分的壓抑和沮喪,可是,他仍然沒有放棄希望,他仍然對自由保持著一種無限熱愛、無限嚮往之心。他相信,那如大海一般的自由之心、自由之念、自由之愛,會在不久的將來,如一輪噴薄欲出的朝陽,冉冉升起,光芒萬丈。

普希金的愛,是寬廣的,他有著對愛人綿長熱切的愛,不忘初心,熱訴衷腸;他熱愛生活,把生活當作一幅幅動人的心情畫面:有花前月下,有愛恨交纏,有喜怒哀樂,有欺騙與折磨,有音樂與舞蹈,有悲歡與離合,有風聲與海浪,有幸福與懂得,有感悟與真情;他熱愛自由,企盼希望,他把自由當作情人,當作知己,當作愛人,自由是他終生心之系,愛之所向,情之所牽。

徐志摩,英俊瀟灑、溫文爾雅、博學多才,20多歲的他,來到英國劍橋留學,與端莊美麗、清秀可人、善解人意、婉約識禮、才情綽綽的林徽因來一場康橋下的美麗動人的初戀。

徐志摩與林徽因的初見是在劍橋的圖書館。當他第一次見到這個俏麗可人的小姑娘的時候,就被她的獨特的氣質所打動。他寫給她的情書《偶然》就可讓人窺見他對她的多情深愛:“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,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—你不必訝異,更無須歡喜—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,我有我的,方向;你記得也好,最好你忘掉,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。”

林徽因是第一個見證徐志摩《再別康橋》這首詩的人。夕陽下的康橋,正如徐志摩詩中所寫的:“那河畔的金柳,是夕陽中的新娘;波光裏的豔影,在我的心頭蕩漾。軟泥上的青荇,油油的在水底招搖;在康河的柔波裏,甘心做一條水草。那榆蔭下的一潭,不是清泉,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,沉澱著彩虹似的夢。”可以想像,當金色的夕陽下,徐志摩輕輕而穩妥地把嬌小的林徽因扶下小船,他們相對而坐,他深情的看著她,仔細的將她如雲的秀發、精緻的五官、白皙的皮膚、姣好的身材一一溫柔的印入腦海,一點點將他們在劍橋的美好回憶鐫刻在心,他的心裏該是多麼繾綣萬分,柔情萬裏。他不舍得康橋,更不舍得眼前這個貌美如花、溫柔似水、心地善良、靜若處子的女子。

最終,因為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,林徽因選擇了與他分手,在與徐的分手信中寫道:“你們走後我哭了一個通宵,多半是為了她”。但在信中的最後,欲走還留的林徽因也不得不承認自己“拖泥帶水”,“走了,可我又真的走了嗎?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裏一切嗎?又真的奉還了您留在我生命裏的一切嗎?我們還會重逢嗎?還會繼續那殘斷的夢嗎?”

當分手時,林徽因顯得是多麼冷靜而智慧,決絕而又乾脆,她不願意做別人情感的第三者,她不願意傷害悲苦的張幼儀,她不願意破壞別人的家庭。她是多麼善良而又傷心,多麼悲泣又不舍。對於徐的浪漫多情,對於徐的謙謙君子般的溫柔,對於徐的綽綽才情,對於徐的“窮追猛打”、鍥而不捨,其實林心裏是感動的,是有過動搖的,可是,她面對他的“致命”攻勢,她是毅然絕然選擇了優雅的轉身離開,選擇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全。  


Posted by shkdi at 16:40Comments(0)生活